2010年3月27日 星期六

「學習的王道」

學習的王道
        The Art of Learning: a journey in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 喬希.維茲勤 (Josh Waitzkin)

Josh 在這本書中,寫下了由浸淫西洋棋,到後來學習太極拳的心得。
整個過程感覺很戲劇化,很吸引人想要一直讀下去。

在學習、受教、訓練、比賽、失敗與成功... 等等,Josh 本身蠻了解自己,也蠻了解他的老師、對手。也因為如此,他可以寫下這本書,分享了在學習之中的心路轉折與心得,對學習者而來,這也是本可借鏡的好書;縱使,歷經的事不如 Josh 那麼精采。

我記得其中幾個片斷,再三玩味,覺得有意思的故事:

-- 學習:要引發興趣,還是照本操課、由紮實次第練習?

Josh 提到,有位西洋棋老師在教他時,先從了解 Josh 的個性、取得他的信任著手,在持續引導中,仍讓 Josh 維持對西洋棋的興趣與樂趣。相較於另一位老師,嚴格而且依循著教材教法的教學,Josh 覺得他自己比較適合第一位老師。

這就有趣了,一般人總將自己交給老師,一切聽老師的,說一就一、道二做二,或有疑問,也不囉嗦。而,Josh 卻是個了解自己是個什麼材質的人,他也明白師傅的雕法是什麼刀工法,他選擇了適合他質性的老師。於是,千里馬遇上了伯樂了。

時人常常以結果來評估學習是否有效果、檢討學習方法是否正確。雖然,這是一翻兩瞪眼-沒得推托,但,也未必公允,因為結果並非人人都相同,而相同教學方法之下,學生的學習成就常常也是大相徑庭的。
所以,我覺得不妨還是回歸到學生本身,有沒有想投入的興趣、有沒有產生濃厚的樂趣...。至於成功與否,就見人見智了,畢竟第一名只有一個。

所以,引用一下古聖老師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就學者而言,這是要自勉的功課,師傅引進門,修行仍在個人。
而對老師來說,學生是什麼質地,該用幾號雕刻刀,下手的角度是否依其紋理、圖樣,還是像機器一般,不同規格進入、同一大小形狀而出呢?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因材施教了吧!


-- 中、後場殘局練習,與開場布局之深研。

Josh 就於殘局棋譜,常常研究。相較於此,書裡提及很多人鑽研在開局。
這兩者究竟有什麼不同,其實我並不知道。但是,Josh 的想法讓我覺得很有趣。
在對奕時,Josh 會儘量將局勢拖入中後的殘局。一旦進入了殘局,有些研究開局佈局的對手,會顯示慌亂。
Josh 覺得這跟處事一樣,很多事定不如人願,有著很多的變數。而 Josh 對於變化的局盤以及人世,卻有著極大的興趣。但是,太著重於開局的人,往往想要掌控戰局,希望速戰速決;而旦出現意外,心裡往往受到了打擊而失去自信。

想掌控一切,常導致無法靜心欣賞變化之美,只因為自我的設限。


-- 學太極拳:精華是要著重於老師的拳路拳套,還是留意老師細微眼神與動作的傳授呢?

Josh 後來參加太極學院,學起太極拳。
他發現有些師兄對於拳路相當地注重,但他更發現,寡言的老師常常用眼神留意著每個學生的動作,並且會在無聲之中,將學生動作做一次,讓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動作在眼前重現,然後老師在無聲地打一次拳。
Josh 發覺後,才體會到這才是老師的真傳,但卻很少師兄們注意到這個細微的教法。
一開始學會拳路後,往往太過於用力;初期較量起來,是所向無敵。但無法掌握到鬆與自然的契機,而停滯無法進步。

看到 Josh 這些體會,真的佩服他的用心、思索與觀察。


學習,不是為了致勝,因為冠軍只有一個、第一名是定義出來的、冠軍是有不同領域的...
而學習的過程,卻是與自己內在緊密地相處,耐力、思緒、情緒、想法、心情起伏,藉由學習來明瞭自己,了解自己的質地特性,了解自己的侷限再加以突破來擴展自我。

在時下,學習已漸漸變成一種工具,要達到什麼目的的工具。
如:唸好書,將來好找工作;再拿個證照,以免工作上被人看不起;學這個做什麼,考試又不考;讀這個沒路用,將來又用不到。
這實在很可惜!

近幾年來,或多或少,自己都一直看些書、觀察些人事,也希望自己做些不同以往的嚐試。
我不太確定這些日後能不能派上用場,但是,學習本身,真的讓我蠻快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