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高中時代的偶記 -- 回憶篇

看著高中時代的日記(其實沒有每天記,屬"偶記"),腦海也不禁出現當時的情景,在單純生活中,只有唸書考試、家庭、朋友,其中有著家人背後的包容貫串支持;也記錄下: 些許對未來的不確定感,些許因著考試的挫敗心情,些許朋友間鼓勵共勉的振奮,些許或甜似酸的情感,些許對未來的憧憬、對自己的期許。

現在再看,真有老之將至、年輕不再、惟有今朝之感。

小時,從沒想過這些記錄會被廿卅年後的自己再拿起來回味,有些事還記得,有些事似乎一點印象也沒了。
而這些點滴,卻是形塑了現在的我,再看著過往的恩怨、事件,似已漸風消雲淡,而伴我成長的人事物,或許也只有通俗平常的一句感謝,較能貼切於現在的心情了。

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

「與絕望奮鬥 - 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與絕望奮鬥 - 本村洋的3300個日子
  - 作者:門田隆將

在近幾年來,關於司法審判上是否判決或執行死刑,有著不少的討論。
這個重大的議題,攸關著相關人們以往與將來的人生,以及已逝與在世人的生命。可能也因為這樣,這個議題無法一下子就有了定論。
或許,有一些人無法體會這些討論所代表的意涵,或許也沒有著深刻的感受。而這本"與絕望奮鬥",正是述說著受害者家屬遺族的心聲心情,以及經歷。

本村洋,在國高中時,重大的疾病突襲了他和他家人的生活方式,也中斷了他運動員的日子。幸運地在治療之下,他痊癒了。初出社會後,與太太彌生認識,並且出乎當時診療醫生所預期的,他們有了小女孩 -- 夕夏。
在小女孩未滿週歲之前,有位剛滿十八歲的年輕人F,以檢查水管的名義進入了他們家裡,隨後,施暴、殺害。而這個事件,突襲了夜歸的本村,也中斷了他幸運而且幸福的小家庭。

這一次,沒有任何一位醫生,可施妙手。

2010年9月19日 星期日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

做自己是最深刻的反叛
  - 謝錦桂毓

前陣子,看了youtube 上的謝錦紀錄片10分鐘的版本,覺得這真是位特別的老師。八九月份時,書與完整版的DVD紀錄片終於上市了,於是就先來談一談這本"做自己是最深刻反叛",算是初略的心得。

首先,為什麼這位老師會引起我的注意呢?
因為,謝錦想要做的不是只有國文知識的傳達教授,而是希望幫助學生走出自己的窠臼,進入自己的內在靈魂之中。

謝錦不在單向的講授方式上著手,而從個人、小組、而至全班,以提醒自主為前提,外塑壓力般的強編組討論,再加上順勢引導與臨場提問,伺機讓同學在無路可逃、無安全港可避的情形下,去面對老師、以及面對同學之間的衝突;其實,他似乎是想要讓學生了解這一切都只是源自自己的內在衝突面,而在身外上演、投射出的現實人生劇場。

而這近似禪門教法的對應,卻是真讓我感到相當特別之處。因為,老師如果本身沒有足夠的功夫,這是不可行的。
同樣的,學生如果還沒有準備好,卻也是無法受益的。

這種授課方式,謝錦稱之為返家的生命課程
這實在太有別於一般的處事之道:學費交換學分文憑的交易方式,也有別於付出是為了獲得(而非自願),更是有別於現在已漸漸變成服務業的學校營運方針--如何前進排名、如何吸引更多學生、如何進入不知誰的標準的 Top N。

教育,是啟發人心的機遇,以前是,現在是,未來仍是。
而種子,未必是明後天就萌芽,或許是數年、數十年後,所以才稱得上百年樹人啊!

2010年7月18日 星期日

道德經

道德經,終於看完一遍道德經了。

道德經,有81章、五千多個字,雖說不多,但是卻從來不曾從頭到尾看完過。

這次看道德經是以章為一篇幅段落的方式來進行。先看一下經文,試著了解其意義。
然後再看兩個版本的注釋;這兩個版本一個是宋常星的註解,一個是明朝憨山大師的註解。
這兩位大師的註解真的很有幫助,能讓駑鈍的我多加一二的了解老子的意懷。

為什麼會想要讀道德經呢?
一個原因是因為短;另個原因是因為常常聽到引自其中的某些片段、或者是某些解釋,但自己這些年來也從未去了解過。拾人牙慧的感覺總覺得有點隔靴搔癢,於是才想自己找些空檔時間一章一章的了解。

雖然還不能完全領會老子的本意,但是總是向前走上一步了。

勉己以誌之!

2010年7月11日 星期日

花東 Day4 - 花蓮瑞穗

2010年1月24日,花東之旅的第四天,我們要在花蓮瑞穗附近遊玩,然後回台北。
1/24 瑞穗 → 瑞穗牧場 → 光復糖廠 → 花蓮市午餐 → 蘇花公路 → 國道5號 → 台北
這一天是四天三夜的最後一天了,我們的行程比較簡單,就在瑞穗與光復稍作停留,並且中午在花蓮市用餐後,就開上蘇花公路回家了。
另外,離光復糖廠不遠,還有馬太鞍濕地。不過我們這次並沒有前往,下次若有機緣,或可一覽。當地已經規劃了一系列行程,可以騎腳踏車逛光復糖廠以及馬太鞍。

用完早餐後,首先來到瑞穗牧場。

花東 Day3 - 台東、縱谷線、瑞穗

2010年1月23日,花東之旅的第三天,我們要從台東市走縱谷線,到花蓮瑞穗住宿。
1/23 台東市森林公園 → 鹿野高台 → 關山(環鎮&親水自行車道"全程") → 池上花季 → 池上火車站買素食池上便當(吉祥軒) → 瑞穗虎爺溫泉會館
在這一天的行程之中,鹿野的高台與大草原、以及關山全鎮的自行車道設計,最令人感到印象深刻。
我們今天的行程是北上花東縱谷線,而小朋友也可以親眼看看地理課本上的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而且是同時看到。

出發吧!這原住民文化會館位於民宿附近: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歷史劇場」

歷史劇場 - 痛苦執政八年
- 林濁水

看過了「大明王朝1566」,再看「明朝那些事兒」與「我是宋朝人」之後,對於歷史(也就是古人先人所發生過的事),心裡不自覺得湧起一陣陣的悲愁與無奈。

在利國利民的作為與權利慾望的暗潮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際,在堅持與妥協的拔河之繩上,不同時代下,卻似乎有種必然發生的輪迴軌跡。
看歷史,彷彿在看一場戲劇、一場舞台劇,不同臉譜的人物交錯登場。在廟堂會議之中決定了萬眾生民的未來,在層層執行的操作運行之中,仁者視民如子、謔者視若如殂。而這一切,卻都牽動著看著重播的我們。
看歷史,總覺得有點距離感,這些已經發生的事,結果雖早已知,但若身臨其境去設想,仍不免為卑微者驚心動魄、為仁者讚歎不已。

果真聖人的理想真不易實現在人間嗎?

2010年5月30日 星期日

「重逢,在世界盡頭」

重逢,在世界盡頭 A LION CALLED CHRISTIAN
  - 安東尼.柏克(Anthony Bourke) & 約翰.藍道(John Rendall)

這是一個讓人感覺溫馨的故事。
故事發在 1970 時,艾斯與約翰從澳洲來到英國。在倫敦一家百貨公司看上一頭小獅子,並且買下了牠,取名叫克里斯汀(Christian),並且開始了一起生活的日子。這當中,當然發生了很多有趣的事,畢竟,獅子並非像一般常見的寵物等級。

伴隨著 Christian 的快速成長,艾斯與約翰開始在想,那裡是 Christian 的歸宿呢?家裡?動物園?還是非洲大草原???

後來,得到保育單位的援助,開始了將 Christian 搬遷到非洲肯亞的艱難過程,申請、尋找經費、航空、適應長途飛行、適應其他獅群、獵食...

在 Christian 到達肯亞之後,相隔一年,艾斯與約翰又到了肯亞,他們擔心的是,不知道 Chrisian 還認不認得他們?會不會只視他們為一般的人類呢?這真是像父母的心情。

而這短片就是拍攝了相隔一兩年後的再會,Christian 出乎意料的反應:

2010年5月21日 星期五

「于丹《莊子》心得」

于丹《莊子》心得
  - 于丹

記得上次也算看莊子時,是在高中時期吧!當時看的是蔡志忠畫的「莊子說」。

這次藉由于丹的莊子心得這本書,算是可以較為廣泛地來讀莊子,雖然還稱不上自己讀原典,不過,也比較多了解莊子的心聲。

莊子書中有許多人物外表上如一般人覺得有所缺憾,但內心卻是不為外表所困,仍能夠悠遊於天地之間。如"人間世"裡的支離疏,"德充符"裡的哀駘它、叔山無趾。
這許是提醒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不要被外表給迷惑了。外在看似殘缺,但卻可以無損於自己的價值,因為外在是次,而主體在人。
莊子善喻,常具深意。

這本書一開始,于丹題了一句話: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這句話細想也蠻有意思的,應該是莊子給作者的啟示吧!
就此分享一下作者的體會:
于丹:
我們今天常常說,人生要少走彎路。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沒有彎路可言。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是你必須要用自己的腳去丈量的。而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發現自己並且得到了確認。

莊子一書,待日後有緣,讀了原典之後再行報告了。

2010年5月16日 星期日

「第五瓶血罐」

第五瓶血罐 The Fifth Vial
  - 麥可.帕默 Michael Plamer

這本長小說描述的是器官移植的醫學偵探、懸疑、倫理... 等情節。其中,最特別的是,在每個章節開頭必定引用自柏拉圖『理想國』的一小段文字。

先說在前,我不太確定我這樣的寫法,是否算是"此文有雷"(註:網路用語,意為文章裡有洩漏劇情之虞,提醒不想事先了解劇情的讀者可自行看完該書或 該劇後,再行閱讀。)。

為何要引用『理想國』的內容呢?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