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0日 星期日

「REPLAY 重播」

REPLAY 重播
  - 肯恩.格林伍德 Ken Grimwood

這本成書於1987年,這個時間對於許多書評人來說,在關於回到過去的題材上,算是很早期的作品。
對一般讀者來說,雋永、以及發人深省,是無關乎年代的,是作者、文字、劇情直接與讀者的心交流,或許,這樣子來想,可以稍些擺脫行銷包裝下的熱賣書吧!

現今,"活在當下"似乎也已是時下大家哴哴上口的詞彙了。
如同街坊牆壁、店家門面上的警世標語般地充斥,或許這也是大家心中的吶喊(還是 murmur?),而具體出現在觸目可及之處。只不過,不知道這是店主人用來提醒自己的,還是用來提醒客人的? 記得"莫生氣"哦!
當文字時常出現在眼前,豈料,內心對文字背後的意涵是否漸漸失去感動、感觸呢? 是否只停留在表面似乎熟稔、但實際卻如鸚鵡學語般的語術呢?
自以為的了解,會不會恰恰形成想要更深入內心的障礙呢?  -- 我有時常這樣子地想想自己。

當說出"活在當下"時,會不會已經離開當下,而希望自己以後能夠活在當下呢?
我們習慣急於找到一種反省、一種解法,來釋放過往錯事留下的悔憾,而這種解法卻有時是寄望於未來。當這解法是"告訴自己以後要活在當下"時,這就形成了一種弔詭了。

呵呵呵,離題甚遠矣。回到當下來吧!  :P


主角傑夫,有一天死去後,醒來發覺他回到了大學時期,但是記憶仍在。哦! 他可能漏喝了孟婆湯了吧。

由於"對未來事件"的記憶還在,他下注未來即將發生的事而變成了富翁,再也不用煩惱生計的事。
再次死亡後,又再次回到了大學時期。他追隨著物慾物我,縱情一世,再次死去,又再次回到年輕。而對"累世"的復活經歷,記憶仍在。
他擔心著,有些作為改變了未來;卻也思考著,如果事先預告、或提出警告,會不會對世界更好。於是,他試著通知美國總統甘迺迪,他試著...,但世事豈盡如人意!
再次死亡,依然復活,這樣的重覆,他累了,無能改變世局,無能改變任何,他不知道,為何是他? 復活再度面對人生,意義為何? 是誰在跟他開玩笑呢?

劇情當然有女主角,在某一次復活裡,因著一部心靈系電影,他直覺導演可能跟他相同,於是,女主角潘蜜拉出現了...
至此之後的每世復活,他們會互相尋找彼此,並等待著對方的"復活覺醒"。當要"死去"的時間將至時,他們會想著,"下一世"可以做些什麼。

但是,復活後的年紀越來越大,這也意味著再次復活相聚的時間越來越短了,他們開始擔心起,最後,不能再復活,也不能再重生,因為只剩下一個時間點 -- 死亡。於是,對未知的未來,對於死,他們終於有別於之前的"死而復活",他們開始擔心了。



對於過去,我們或許會想: 當時如果不那麼做、而是這樣做,如果可以重新選擇,結局應該不同吧!?

傑夫回到過去時,他的確做了不同的選擇,作者在這書中沒有加入道德判斷,沒有加入是非對錯,純粹只是將人可能對於過往想要有不同選擇的希望,將之實現。
有錢的傑夫,撫平了以前對生計的擔心;縱情的傑夫,實現了想怎樣就怎樣的逍遙;...
傑夫,經歷了他不同的選擇。
或許,也是因著他對未來仍將復活的了解,相信還會有再次的復活,而沒有擔憂。

但,對物質的匱乏感、對情慾的不自由感...,體會、滿足了這些,並無法解決傑夫最核心的困擾,傑夫他找不到自己,在時空之中,我是誰? 我是傑夫嗎? 我為何來此? 我為何又重回這裡?
於是,有一世,傑夫將自己隱居在農場之中,不再以多金為目標,不再以縱情享樂為目的,也不再想要改變世界拯救世界,他只想安靜於一隅...

"下一世,我們可以做什麼...",傑夫與潘蜜拉相約著復活的來世;直到,吵架之後的死去。


智者試圖告訴我們這些云云眾生人間的真理,但似乎力有未逮,或隔行隔山,或如隔一層薄膜,但我們終究沒有穿透、不曾悟透。
許多人世間的菩薩,展現了人事的興衰起伏、生老病死,追逐著名利情感、沈浮於人言物海,或超然於世局,或寄情於山水,或投身於工作,或盡心於家庭。他們彷若是我們的復活經驗,實地而且無言地示現著"人生";而我們亦像是別人的一面鏡子,你看我來我看你,你是我來我是你。

對於未來的期盼,常常是現在想要摒棄的、與現在缺乏的心態之投射;對於過去的發生,常常想著如果當時如何又是如何,但總是奈何無法重演。
我們交錯於過去現在未來的心態之間,卻也常寄身於過去與未來的幻像之中。
過去,或許還沒有過去,因為留在於心;未來,或許也已經到了,因為舊心仍舊,歷史仍將重演。

或許,當常自問,我現在,在家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