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5日 星期日

「超極資本主義」

超極資本主義
透視中產階級消失的真相
Super Capitalism
-- The Transformation of Business, Democracy, and Everyday Life
瑞奇先生在這本書裡提出了為何中產階級漸漸消失的成因。

為何要關心這個現象呢?
因為中產階級是為數最多的一群人,中產階級消失意謂著漸漸往M型兩端移動時,中產階級慢慢地減少,而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而在這種趨勢下,往往向著富有一端移動的中產階級並不多,大多數的中產階級往M型另一端靠近。當中產階級減少,消費力就會降低,社會中大多數人沒有恆定保障的工作,每月或每週的收入大多支付於眼下支出(經濟、教育費用、貸款...)。對於未來,雖有計劃但常伴隨著擔憂,因為工作一直持續下去縱使退休,存款不足再加上未必有足夠的退休金,這種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以及耽憂,很容易造成人心的動盪。
縱使現在有工作,但也因企業壓縮成本的趨向,連帶薪水、福利的減少,更耽心著公司的外移或工作的被取代性。

在全球化的經濟模式下,為了符合大多數的消費者想要俗又擱大碗的需求,為了符合投資者對於獲利的需求,工廠、製造業、企業等決策者往往移向低薪資以及勞力密集的國家,試圖節省人事、資源成本以生產出更便宜的產品。在這種情形下,消費者的確有了較低價商品的選擇了,但,品質不良率的提高(這種低價位的東西就相對地少人要求標準了),造成了相當高的汰換率。
成本的壓縮往往形成了血汗工廠(ref 這裡這裡、或查這裡),而變味的食物也時有所聞(ref 這裡)。也就是說低勞力成本的國家雖然增加了開發機會、就業機會,但有時他們卻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有些所得也不如想想中的美好。相信這是當我們享受著價廉物美的心情下,所不願意看到的,而一旦我們知道商品的來源與如何被製造出來的,相信我們也會有著不一樣的心情與選擇。
大量的開發也往往大量地消耗大地之母的資源,空氣的污染(ref 這裡)、土地的污染(ref 這裡)、雨林的消失(ref 這裡這裡、還有這裡,要不然乾脆點這裡)、暖化與溫室效應、色情暴力的資訊流竄...。

而這其中,隱約有著矛盾的心理與角色衝突:身為消費者的我們,希望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身為投資者的我們希望投資的企業在收入減去成本後能夠大發利市;同時身為員工的希望公司可以提供較好的福利、較多的保障、以及較優渥的退休金。也同時身為社會公民的我們,希望地球能夠越來越美好,希望子孫的生活環境可以更無虞、無風險。

這些的心理、不同的角色有著矛盾與衝突,而現在講求細分的思考方式下,各角色的極致追求後的後果,漸漸組合成了缺乏全面性系統思考之難以收拾的局面了。而這樣的局面,也漸漸被意識到了。

我想,於是乎,瑞奇 sir 談了這本書。
瑞奇從幾十年以前的民主政治運作機制開始談起,直到近幾年來的行政與立法部門運作方式之轉變。
有些政治人物、民代需要金錢資源方能運轉、生存,而企業剛好成為目標可提供這個缺口。再則,企業也學會了發揮其影響力,其或與公關公司合作,對於行政、民代進行遊說,推動、或阻撓某些法案的通過或修改,用以便利其業務之推動、或打擊阻撓對手之擴展。這種拉扯剛好夾殺了廣大且不發聲的社會公民,這些大眾的"沈默心聲"很難被聽見。
而在這種情形下,立法、行政難免往企業主傾斜,或說難免偏向了利益的一方、或吵糖的一方,普羅大眾的聲音常常要到出事了才會出現某種讉責的聲音,但卻未必有實質的立法或修法的動作。

企業的角色是什麼? 企業是否應負起關懷社會、回饋世界的道德責任呢? 瑞奇提出了單純的想法,企業只是獲利的單位而已,一如其投資者、股東對她的期許。而政治人物、社會大眾可能因為企業太過醒目,而往往對企業投入過高的社會道德責任的期許。
瑞奇認為,企業遵守著遊戲規則,而當然也很關注這些商業規則如何訂定。所以,公部門如果希望企業如何做、如何不能做,應明訂其運作規則,而非投以曖昧的期許。因為一旦只讉責、迫使一家企業做了什麼改變,很有可能其競爭對手就有機可乘補上了另一腳。
但,公部門(民主主義)為何動作與步調不如資本主義的企業呢? 主要也是因為社會公民並非明確地發聲、並監督代表民意以及政治的人物一定要有所作為。
是的,社會公民的角色的確很重要。

瑞奇認為,球,回到了每一個人的身上。在同時扮演消費者、投資者、員工(CEO也是一個員工)、以及社會公民等角色的每一個人,應該理性地討論這些嚴肅的議題。而不要只是在一個角色背誦著一種劇本台詞,變成這個角色讉責著自己的另外一種角色的情形。




消費者要求便宜的價錢,否則就買別家的產品;
投資者要求最大的獲利,否則就改投資別的標的;
社會公民則要求企業對環境、教育、勞工負起道德責任,但目前仍無能為力,因為並無十分完備的法令可供企業遵循。

我們願意多付錢來購買較環保製程的商品嗎? 願意多付多少呢?
我們願意多付一點錢來購買善意對待勞工的商品、而不是以價錢為最大考量重點嗎?
我們不希望下一代接觸到的資訊,我們願意從現在開始說不嗎?
或許,我們也是這共業結構之密不可分的一環。

需要的是覺醒,一種從自己願意改變的覺醒,一種不再以金錢來衡量人生價值的覺醒,一種人同此心、他是我兄弟的覺醒,一種知足常樂的覺醒,一種喜不自外得、自也不遷怒於外的覺醒。
而這種覺醒足以讓我們做著不一樣的選擇,而有著不一樣的生活!

當你覺得你對某種事情有責任時,才會有力量去改變這件事情。
我如此的覺得,也如此的分享。

作者: 羅伯 瑞奇(Robert B.Reich)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