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20日 星期五

「別當正常的傻瓜」

別當正常的傻瓜
你買東西有沒有後悔的時候?
在日常生活中,你的許多決策是否都是理性的呢?
這是本有趣的書,與"請你跟我這樣做"談的都是行為決策學,聽起來好像是門很深的學問,但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經常遇到。

例一:
今晚音樂廳有場你期盼已久的音樂會,票價不低要3000元,而你已在幾天前已買了票。晚餐後興沖沖要出門時,卻發現找不到票了,焦急的你心裡正在掙扎,該不該跑到音樂廳直接再花3000元買票進場。你的決定是?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
Mad Cowboy
一個牧場主人生動刺激的生命歷程
狂牛症為何襲捲全球? 你還能安心吃肉嗎?
作者是霍華.李曼(Howard F. Lyman) & 葛林.墨塞 (Glen Merzer),這本書主要描述李曼的改變歷程。
李曼由父親手裡接下了祖傳數代的牧場,而當時他父親握住李曼的手,說了:『你錯了!』。因為李曼即將要將工廠式、集中式的現代管理方式進行牧場的改革。

他不斷地購進牛隻,不斷地擴張土地,產量也如可預測的數字般增加了。但其他的問題也出現了: 傳染病。於是李曼使用了抗生素...等藥物,因為大家是這樣用的。
直到有一天,李曼生病了 -- 脊柱附近長了腫瘤。突如奇來的惡化進了醫院,在開刀前一晚,他回想起了以前的土地,以前的土壤,他努力了很多年得到了什麼,卻又失去了什麼。

好運如他,開刀後復原了,但他已不是以前的他了。他決定改變了!
他開始了他的"綠色旅程": 他收掉了牧場,決定推動畜牧的安全管理辦法,也漸漸不再吃肉,並決定成為一位素食推廣者,而四處去談談現今畜牧業造成的影響、並宣導素食。

以一個過來人的角度,李曼說他的敵人是以前的自己。李曼說,我們不知道我們吃的肉是怎麼來的,用了多了水資源、糧食資源,耗了多少土地、甚至污染了水源地、砍了雨林...。

書中的李曼說了自己的故事,也鼓勵想要嘗試素食的人,現在餐館、農場、超市已經都很方便可以取用到素食食材了。


這本書的確是種旅程,是李曼先生自我的內心旅程,也是本好書。

以書中最後的話來結尾:
如果我們什麼都帶不走,那麼唯一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留下了什麼!
健康,就由一口開始;環保,也由這一口開始吧!

分享之!

2009年3月13日 星期五

「我所看見的未來」

我所看見的未來
一個讓你繼續向前走的力量
一套讓台灣美而富的發展策略

這本書我不太知道要談些什麼,看完之後,不禁想到,如果嚴先生能夠成為部長官員的話,不知....。
嗯,還是按觀慣例,先來段書摘吧!


書摘

『寫這本書的動機,也是因為對生命種種無奈的理解和接受。』
我想,也正是因為如此,作者還是為此出了這本書,這本書談的是這塊土地上的不同角落,不論是城市、或鄉村,不論是西部或東部,不論是北部或南部,不論是本島或離島,這些不同地方的過去、現況以及未來。由當地的文化、現今之焦慮,談到或可怎麼著結合文化、觀光、飲食、人文、民俗..等等,而走向"未來"。
許是抒發心中的理想,許是檢視過去不再虛擲,許是種更深的期許。

要談未來,當然要先了解"我們的優勢在哪裡"。文化,是一塊土地的整體呈現,但也很難用文字描述出來;早上公園的太極拳手,也是一種文化。美食、溫暖民情、醫療技術、廟口民俗、山海平原,都也是文化的一種呈現。
而接下來,就是"規劃"了;不只如此,還要是"國際級規劃"。國際級規劃意謂著整體規劃,意謂著從立法、行政體系、到民間,從資源、土地、到心態、觀念,都有著一致的方向。而不是跟著流行,如同現在很多老街,雖然地點不同,但漸漸地賣的東西都相似了。
未來呢? 規劃之後,發展之後,剩下來的是什麼呢? 作者認為"友誼"才是最大的獲益,與世界為友,有友於四海。


To 嚴先生:
首先,您真是很用心,對於各地的特點如數家珍,各地的困境也瞭如指掌,對於未來,也有著不同的見解與期許。
這本畢業報告,份量著實不輕。就歷任相關行政、立法人員看來,可能不太好受;但,回顧並不是只為了要講出誰是錯的,因這已無法改變現況;回顧是為了現在、為了明天! 對吧?! 嚴先生。
我想,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的地方,才需要發展觀光;觀光也不只是要為當地人民,找出一條脫離貧窮的出路而已。而是藉此了解自己的家鄉,如果不了解這塊土地,就不會去愛護珍惜她,就會如同失根般地伸展而已。
旅遊觀光,交流著旅人與在地人彼此間的文化,不知不覺的文化旅人,在地文化滋潤著旅人,旅人文化也刺激著在地人吧! 我想。


說實在的,無為草堂食養山房人澹如菊茶書院,書裡提到的許多地方,不好意思,我還真不曾去過,一定要找個時間去薰陶一下。
我思考著: 一定要去過國外,才知道自己這塊土地那裡特別嗎? 或許是,或許不是。
嚴先生看見的未來,我看見了嗎? 我不斷地如是想著。

我有件T恤上寫著: 一棵樹長大,要廿年。而種樹最好的時機,一個是廿年前,一個是現在。
分享之。

作者: 嚴長壽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請你跟我這樣做」

請你跟我這樣做
洞悉業務員、廣告、政治人物的六大心理戰術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看完之後,突然恍然大悟: 啊! 原來我是如此這般地被說服、被影響的啊!!


書摘

禮尚往來原則 -
賣場裡的免費試吃: 一旦吃了之後,角色隱約就從主動採買者變成試吃者,再變成詢問者、購買者的門檻就更低了;因為社會中有種禮尚往來的觀念,支配著我們,也可能被銷售人員所運用。原本試吃的意義在於品嘗食物,藉由食物本身的味道來決定要不要買;但試吃後,心理可能會有些不好意思,隱約覺得應該多少有點回報給銷售人員,這個時候,決定要不要買的因素就不只有自己是否需要、以及這個產品是否符合需求了,因為再加上了有點虧欠、或禮尚要往來了。
這種作者稱之為「卻之不恭、受之有愧的人情債」。
還有商品的免費試用期,用多少沒關係,只要不想要,都可以退,免費!

禮尚往來的觀念,是好還是不好呢? 在於運用人的發端,由心而發,而不是當成手法。一旦變成手法,人與人之間變得很有戒心,很容易懷疑別人的善心,很容易形成不信任的氛圍;不過,在這之前,恐怕心中早已被疑竇充滿了。
而這要怎麼辦呢? 作者很貼心的在每篇之後都有"防禦技巧"的傳授,而且還蠻實際的。其中有一點提到,感受到別人的誠意善意,並不意謂著等於要以接受他的要求來作為回報。

約定一致原則 -
說話算話,是的,這也是被拿來運用、或被制約的一種心態。書裡提到了曾經運用過的不同層面,除了第一個想到的商業行為外,某些政治、某些傳教...等,都難免用上了這個原則。
如果直接希望員工今天加班,可能不太容易,但如果講成了因某種緊急狀況,希望大家如何如何,能夠同心協力,先爭得對某事的首肯認同,然後,希望明天(假日)要來趕工.....(talking long long long...),再則退而求其次改成今天加班 ~~ 總之,人心有點太複雜~~ 後,今天臨時說要加班這個突如奇來的訊息,對於員工心裡已經覺得還不錯了(但為何會淪落至要加班,可能已不太有人有心力去追究了)。
這個原則常使用由被動化為主動,由不太相干、變成有關係的認知改變。譬如產品使用後的見證或徵文比賽,一旦為了得獎,而主動去寫了篇文章,心裡很有可能真的變成"代言人"了。

作者當然也提到這個原則的防禦技巧了,不過,有趣的卻是,當遇到時,要去感受身體的反應,當身體緊繃難受時,這就是指引迷津的重要信號了。

社會保證原則 -
罐頭笑聲雖然很假,但卻一直出現在電視節目之中;很多人買的物品,我們直覺就是好的。很多人相信的方法、宗教團體,我們會感到心安、比較沒有疑慮;因為,我們以為人多是種保證,這麼多人都這樣說、也這樣做,應該不會錯。
因此,慢慢越來越多廣告會採訪路人來當作一般大眾的保證了。
這種群眾的影響力,有時連自殺也會帶動影響,而誤以為也是種解決的方法。
如何觀察著普羅大眾,如何觀察著自己心念起伏,如何判斷熟真熟假,端看個人修為了。

好感原則 -
對一個人有好感時,我們就很容易被這個人所說服。有好感並不是完全不好,而是要了解自己的是為何對這個人有好感。是好看的外表? 穿著? 長相? 君也自故鄉來? 是對方的讚美? 這些原因看似不太可能,因為"不以貌取人"是古有名訓,但其實影響頗大。
當我們對一個人有好感時,也並不代表他賣的車子適合我們的需求,也並不代表他說的話就是真理。一旦如此,理性就比較不易被感覺所矇蔽,特別在精心設計下產生的好感。

權威心理原則 - (誘導順從)
權威,常常給人很多壓力,要對抗漫天的壓力很辛苦,而點頭稱是、趕快順從往往容易得多,而且很快地可以從漫天壓力中脫離;但是,一旦如此,漫天壓力就沒完沒了了。
如果找醫護人員、或穿著白袍的人來演廣告,說服力可信度就上升了;如果遇到名人、地位高(教授、博士)、似大師者,很難保持住內心不俯首於所謂的權威與專業。
這種力量無可形容、卻是如此之大,作者提到很有趣的防禦技巧:不要大驚小怪!
換言之,不要太放大它。一旦放大了,就很難保持理性了。

以稀為貴原則 -
"如果你不趕快決定,這可能是最後一組了喔!" "在我們介紹當中,已經有 N 個人打電話來訂了,只剩下三組而已,哦! 又被隔壁老陳訂走一組了,趕快! 電話在這..... 只要你買了,從此以後你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這是從天x山的純淨雪水而來,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濃縮又再濃縮、提煉又再提煉,才有這一小瓶,錯過了這一瓶,就要等下一次慧星再來才有了..."
誇張吧?! 是的, 這就是我們常發生的處境: 審慎的計畫,草率的決定
這種手法常以"時間有限" 以及 "數量有限" 來形成壓迫心理,逼迫人在害怕失去、害怕得不到的情境下,做下決定,做下這個事後往往後悔的決定。
東西少,並不表示這個東西就合乎你的需要。心中恐懼、求不得的苦,才是我們要下功夫處。


To Robert B. Cialdini 齊先生:
首先,對您的謙遜筆法非常的欣賞 -- 這種筆法吸引了我這樣的讀者,可是我找不到它是屬於那種原則. :-) -- ,因您自謙自己也是常買一堆不常用的東西。
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書,顧客角色的人可以看,推擴人員也可以看;不過,我想應該不致於落入以子之矛攻己之盾的情況才是。
我想,您隱約想點出的是,人際之間本有著美好的互動,希望不要這些美德變成為了交易的操作手法,也希望人與人之間不要因為一、兩次被利用了,而產生了疏離、冷漠、隔閡以及不信任。
Right?!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不知為何,看完這一本,心中卻浮出了這句話,有時想想,其實並不太缺什麼,然當心中有所不足、有所恐懼,就容易落入陷阱之中。
分享之!

作者: Robert B. Cialdini (齊歐迪尼)
譯者: 陳志銘、陳逸如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世界又熱又平又擠
Hot, Flat, and Crowded: Why We Need a Green Revolution--and How It Can Renew America

『我們正處於一個歷史轉捩點上。』

石油國某大臣說:「石器時代之所以結束,並不是因為沒有石頭了。」

『叫律師與說客走開,讓工程師來接手!』

12歲女孩鈴木(Severn Suzuki)於1992年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議演講:「... 但為什麼你們做的,都是你們告訴我們不要做的事?...」


是的,我們正在做的事,真的是我們希望它如此發生的嗎? 或許我們都覺得自己只是九牛裡的一毛、微不足道的角色而已 -- 此時腦海裡浮出了日劇齊藤太太的身影.......

這個世界雖然人很多,資源似乎到達了飽和,但更擔心的是,人似乎不容易滿足於現況,愈發想要所謂更多、更幸福的生活,殊不料內在的匱乏感無法由外在的名聲物質所能填滿;深怕如同癌細胞般,無限制地擴張澎脹,終致極限、亦致雙亡啊!

To 佛里曼先生:
您真是有心,也用功,這本中譯本足足有十七個章節、近500頁,可以到大學用書的等級了。
由許多的字裡行間,深深感受到您的苦心,您深怕今天不提,明日扼腕,您深怕今日不做,明日晚矣。您對普世的用心,真的很讓人感動!
這本書與前一本 -- 世界是平的 ,有很大的不同;
這本書充滿了對現今資源的浪費、貧窮國度的處境、種族宗教對立造成的衝突戰爭、既得利益之揮霍於今天,有著擔心、也有著隱約地斥責;對於明日的生機、改變的契機、小孩長大的世界,有著深切的期許。希望大家從 綠能 生活改變起,從替代性能源改變起,不要再追隨美式生活的腳步。
Good Friedman!


這是一本充滿善意、而且殷切的提醒,不禁想起老子說的一句話: 「儉故能廣」。
分享之。

作者: 湯馬斯 佛里曼 (Thomas L. Friedman)
向譯者一群人致敬(8 人陣容)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武陵農場之旅

終於去了武陵農場 -- 這個素有陶淵明的桃花源之稱, 果真!

武陵農場有種悠靜的感覺, 可能是地處深山的緣故; 雖是星期五, 但遊客卻也不少, 光是在賓館吃歐式自助餐就要輪兩梯次。
這次來, 主要想去桃山瀑布與雪山登山口。桃山瀑布又名煙(湮)聲瀑布, 算是七家灣溪的上游, 七家灣溪是國寶櫻花鈎吻鮭的家, 也是大甲溪的上游。
而雪山登山口是通往雪山主峰的入口之一, 在那可遠眺百岳群山; 未去之前, 心中總有著群山環繞的景象。
晚上不巧有塊大雲蓋住了武陵農場, 所以這次算與滿天星斗無緣囉!

現值二月底, 春天的氣息已然滲透全了武陵農場, 梅花早謝, 而櫻花已至盛開之末了。粉紅櫻花到處可見, 有圖有真相:

「誰偷了我的黑莓機?」

誰偷了我的黑莓機
Who Moved My BlackBerry?
- 自許於能力地位、卻擔心上司肯定與否, 有個家庭, 卻尋覓其他出口, 到底誰偷了矛盾馬汀的黑莓機? 到底誰丟了和自己溝通的黑莓機?

『 青菜蘿蔔,各有所愛。』



馬汀.路克是 A&B 公司的高階主管, 這本書以相當生動有趣的文筆, 在讀者的腦海中描繪出一幕幕的辦公室生態畫面。

To Lucy Kellaway (作者, 譯為露西凱勒薇):
你的文筆手法相當特別, 以馬汀所寄出 email 內容來呈現整部的小說, 這種寫法相當的少見, 很特別!
當讀到這些寄出的 email 時, 不由自主地就去想像, 兩封 email 之間, 到底對方回信的內容是什麼,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了。這真是有別於將事件來龍去脈都以文字寫於紙上, 讀者一路順讀的寫作方法。
此外, 辦公室裡的生態: 想要往上爬、閒言閒語、爭取自己利益、曖昧關係、夫妻相處、親子關係, 都寫到了, 讓人邊看邊搖頭、亦莞薾。
馬汀與生涯課程老師的對話, 也富饒趣味, 我覺得也有幽了 new age 一默的意味; 最後生涯課程老師潘朵拉的現身, 也有點諷刺了好的心理印象很容易會想像成外表也是美好的。



To MySelf:
人似乎總是要向外抓取, 想要獲得來證明自己的成就; 而往往想要證明的發端, 就透露出自己內心的不足與貧窮。
想要更上層樓, 也擔心著會失去現有; 想要自己特別一點, 卻也擔心著別人對自己看法、或關係上的改變。想要教導屬下、子女的成長, 卻也憂慮著自己的心靈。內外交迫的矛盾, 於日復一日之中。
或許, 這本書的最後一個月的標題, 些許透露著出路: 歡迎回家!!

-----------

作者: Lucy Kellaway (露西.凱勒薇)
譯者: 黃聿君、劉冠宏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喀布爾美容學校」

喀布爾美容學校 - 苦中帶甜的喀布爾

『若以一滴淚一毛錢計算,我們現在各個都是百萬富婆。所幸阿富汗女性從不忍心讓女人獨自哭泣,而是跟著一起哭。』

一位美國美容師 Rodriguez 隨著志工團體到了阿富汗的喀布爾。一開始,因為同行的志工都是醫護人員而感到無所用處;沒料到,當被介紹是美容師時,卻響起熱烈的歡呼聲。原來,好的美容師在喀布爾非常的少見。


慢慢了解到在宗教、種族的種種因素下,阿富汗婦女並不被平等的對待,於是 Rodriguez 興起了創辦美容學校的想法:如果能讓當地婦女習得一技之長,就可以有能力工作、經濟獨立、建立自信,這樣子應該可以以她的長項來幫助當地婦女。

由募款、籌備物項、場地、與當地政府交涉...,終於成立了美容學校;教學內容從色彩、髮技、到管理一間沙龍,以訓練開業為教學目標。學員畢業了之後,有的留下來繼續學校的教學,有的則自己開起了沙龍。

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刺激著 Rodriguez,不解地面對當地民情,也接受著異族熱情。有著可以投身的助人志業,周旋於衝突、希望、與喜悅、無奈之間,她也漸漸走出之前生活所留下心裡陰影。


後話:
文化融合?多元文化?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相處模式。在衝突之中,有些無奈、ridiculous,對於受苦的人有著憐憫、抱著不平。對於所謂的入境問俗、尊重,看到 Rodriguez 的處境,真臨到頭恐還真不容易。
如果存著想要改變別人的"錯誤"、"落伍"、不合上帝旨意的文化,恐怕這就是戰爭的起源了。

不是高標準的聖哲,只是單純的發心:我要怎麼能幫助到她們。在實行這個心願的同時,卻也同時療癒著自己受傷的心。

對於書裡提到募款、集物資的部份,真令人感到欣喜,原來真有這麼多人、這麼多企業願意為自身以外、方圓以外的人而付出!

分享這本書!!

作者: Deborah Rodriguez (黛博拉.羅瑞葵)
譯著: 鍾玉玨
borrowed from 台北市圖

2009年2月8日 星期日

長大要唸的科系

妍儒:『爸爸!我以後要跟你唸一樣的科系!!』

爸爸:『嗯!我唸的是什麼系?』

妍儒:『我不知道!爸爸!你唸什麼系?』

2008年11月27日 星期四

與神對話 I - 1

與神對話,第一本。

這本沒有章節索引,前兩章是「與神對話」系列的核心觀念,也是與一般芸芸非常不同的觀念。 初看時, 這兩章讓人有生硬的感覺;而在第3章,作者一股腦兒的問了許多精彩的問題,也許也正是你我普羅都曾閃過腦海、卻不知向誰尋求解答的問題。


先列各章頁數於下,以利讀者閱讀:

(1) p5
(2) p95
(3) p113 (1st question: 人生、生命)
(4) p139
(5) p151
(6) p169
(7) p170
(8) p195 (2nd question: 關係)
(9) p239
(10) p259
(11) p261 (3rd question: 錢財)
(12) p277 (4th question: 事業)
(13) p309 (5th question: 健康)
(14) p339 (6~13 questions)
第 3 章之後,解釋了那 13 個問題。
這第一部曲描述個人生活,第二部是整個地球和全人類重要的事,第三部則談到宇宙。

心裡認為的上帝、神是什麼樣子的呢?完全的包容芸芸?嚴厲而具有懲罰大權?不管人間公義、疾苦?急時呼叫不應、卻會降下横禍的?
心裡認識的自己又是什麼樣子的呢?飽受不如意之煎熬而苦撐度日?時而意氣風發、時而低潮不語? 許多書、宗教、所謂的智者,告訴我們什麼是上帝,什麼是神;然,可曾問問自己的內心,對上帝的感受是什麼呢? 許多書、影集、宗教,告訴著我們「我」是什麼、「我」是誰;然,可曾問問自己,我是誰?

"來"人間是受苦而來嗎?為受審判而來嗎?一天過一天而來?還是只為今天? 為何壞人還沒有遭受懲罰呢?為何好人卻遭受不公平的對待呢? 世間為何有不須耽心生計、那麼享福的人、為何又有餓到皮包骨看似沒有明天的人?
這些有答案嗎?需要有答案嗎?這些問題沒有解答,似乎太陽還是打東邊出來,不是嗎? 這些答案真的只有一個標準答案嗎?真的只有從所謂的長老、智者才能獲得答案嗎?

********
在序裡提了一段話: 「悟道就是了解無處可去,無事可做,並且,除了你現在是的那個人之外,你也不必做任何其他人。」
不耽戀過去,不投射於未來,直接面對當下。 每一個人都是最珍貴、富足的人 -- 希望是內心由衷的感受.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