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 一個家庭的全球化新體驗
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 莎拉.邦喬妮 Sara Bongiorni

莎拉,決定在2005 年一整年,全家力行不買中國製造的商品。這本書,就是她很生動、生活化的詳實記錄。
這很困難嗎?看了這本書後,發覺真要做,還真不容易。
因為,在布滿全球化商品製造鏈的這個時候,要使用非中國製商品,背後很有可能要多付出許多時間與金錢。
(當然了,有些人很容易地就想到,如果加上品質上的折損考量,說不定長遠來說,買非中國製的高品質商品會用得比較久些;又可能有人會提出:很多人一起這樣做,平衡市場提出不同的需求,說不定可以扭轉目前製造鏈的生態,進而...。是的,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與遠見。)

為何會有額外的時間與金錢的付出呢?


一般買東西可能有幾個考慮:價格、品質、樣式、品牌、便利性... 等等。
一旦要開始不用中國製的商品,買的時候就要將商品翻來翻去,包裝盒上沒有、就試著找說明書保證書,看看是那裡製造生產的。
(進一步可以看看有沒有記載是否雇用超時童工、是否由血汗工廠生產、生產線雇員有沒有勞工保險...。嗯,不好意思,可能想太多了。)
再沒有看到生產地,就直接問店員:這是那裡製造的?
於是,便耗去了一些心神。
而如果這家店沒有,就再轉戰下一家店。
找到了非中國製商品後,接下來就是價錢的考量了。

但是,理想,怎麼可以用價錢來衡量、用數字來折扣呢?

還好,這一個理想,還可以用價錢來稍微考量、折中一下。

通常其他非中國製商品,價錢可能會比較高。原因大約就是出在批次生產量的多寡、生產時之勞力成本、與原料成本的關係了。

但找到的商品或替代品價格較高時,要不要買呢?
莎拉的替代方案就是,2005 年過了 2006 再買 :P,或者是明點暗示親友,他們需要這樣子的禮物。因為,禮物是在莎拉這個計畫的例外規則。

這蠻有趣的,因為這件事是一個實驗,並不那麼地嚴謹。

莎拉一家人在這一年中,真體會到,原來,中國商品,已然充斥在連鎖大賣場、社區賣場、以及生活之中了。
而消費者,通常只是很單純地買一件比較便宜、而且方便買的情形下消費而已。

對了,我沒有提到莎拉為何想要執行這一個實驗,原因不難推想,但詳見原著作囉!


記得,以前好萊塢的電影中,如果出現 MIT 字樣的商品,往往被暗示與諷刺成低品質+廉價的商品。我記得那時,台灣經濟好像是要起飛的時候,家庭即工廠、中小企業發展的時候。
而現在,這個意象,變成中國產品了。

全球化經濟下,企業所及的範圍似乎已經超乎國家政治之上了。而憑藉在商業利益交換、大國強權資源支援,漸漸卸下國度的貿易門牆。在享受價格低廉之時,這些價差那兒去了呢?
一開始的低價商品到購買成風氣後,是否與本地工作機會的流失 、企業的競爭增鉅收入漸減有關呢?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並不是反對中國商品,也不是反對某個國家,而是一種省思,省思消費習慣;一種了解,了解用到的物品是怎麼來的、怎麼被製造的。

消費者,應該不只是消費者而已,我想,這是莎拉用她全家一年的這個實驗想要告訴大家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