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5日 星期日

「百年思索」

百年思索
  - 龍應台

之前看龍應台的書,記得已然是高中的時候了吧!"野火集"剛出版,當時年少的我也買來看了,似卻似懂非懂,至今,印象也不深刻了。而這本"百年思索"中的龍應台,想當然已與廿十多年前不同了吧,昔今局勢時空、社會觀念也已有了很大的不同了。
當時的"野火",沉潛至今的"思索",我想這已有了相當大的轉變。
這本"百年思索",讀起來是有點沉重的書,但是相較於時下所流行的簡化兩分語言,這本書更增添沉重數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因為這書裡,比較沒有"我要告訴你什麼是對的"、"是什麼就當如何"的前提與論述。書裡並不以情、利、禍來誘脅讀者、鼓動讀者來認同某些觀點,而是一種分享,一種分享思索近百年甚至歷史中類似背景之下的古人想法作法。
如此,對於習慣接受權威的詮釋或觀點的讀者,這本書讀起來就不顯得輕鬆了。因為,要自己思索,意味著要開始檢驗自己看世界的眼光、角度與成見了。而這自我檢驗,並不那麼地輕鬆。因為,我們大多只看到我們想看到的事情,只聽進我們想聽到的聲音。
而,真相到底是什麼呢?我們真的想要知道自己與世界的真相嗎?

先來分享一下書裡幾段文字吧!
我想作家也分為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的層次。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徬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

問題當然在於:我們對於真相不在乎。不在乎真相的民族,可以滿足於簡化的半真半假的東西。

對文化的簡化,就是對文化的扭曲。把文化簡化、兩極化,是挺有用的。它能夠清楚地分出「非我族類」。而異我之分又滿足了人類天性需要的自我定位與安全感。

道家哲學在兩千年前就說過經驗是難以傳遞的。現在詮釋學者,譬如海德格,也強調我們所有的詮釋都以自己先有的價值坐標為基礎。
想接近對歷史「真相」的理解,必須對自己那先有的價值坐標不停地質疑,否則,任何論斷都是危險的。

詩人席慕容說,小時候學校裡教唱岳飛的滿江紅,每唱到「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血」,她覺得坐立不安,心裡難受。她是個蒙古人,對歷史,自然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覺。

路德:即使知道明天世界毀滅,我仍願意在今天種下一棵小樹。
人說,人一思考,上帝就發噱。
雖然如此,其實上帝笑笑也沒關係。但是,上帝發噱的是因為人在思考嗎?我倒覺得,可能不是因為思考本身,而是以著什麼觀點來思考,因著什麼見地來思考。
思索,重要嗎?其實我也不太知道它重不重要。只不過,若能看看過去,看看現在,或許可以避免一些回頭路,避免重蹈覆轍。
而自己試著思索,或許可以不用將人生中許多抉擇交給別人來決定,而是試著自己去了解,畢竟是自己要走過的人生與歲月。

或許,每個人也都可以有著自己的"百年思索"吧,我想。

文中引用了馬丁路德刻在教堂石壁上的一段話:「即使知道明天世界毀滅,我仍願意在今天種下一棵小樹。」
話中的豁達、平靜、充滿希望,讓我很有感觸,還真不是凡夫俗子如我可以達到的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