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網路巨變元年」

網路巨變元年 -- 你必須參與的大未來
邁向未來十年的三大潮流

  - 網際網路

  - 低價革命

  - 開放原始碼
作者是梅田望夫 うめだ もちお, 這本中文翻譯成書於 2007 年, 雖然已近兩年以前, 但是裡面對於網際網路發展的描繪, 我感覺還是蠻符合現在的狀況。

看著過往的歷史, 看著現在的流行, 再歸納出未來的趨勢走向;

因著不同公司發展的方向與服務, 而能推敲出公司的文化哲學, 進而將這文化與 Internet 的未來做結合式的預測。

這是梅田桑相當特別的專長, 因為我自己本身蠻缺乏這種跳脫式的思考, 以前前瞻的思維, 所以這一點我是很欣賞梅田。

對於我們這些身處網路世界的人, 或許未必能看得出發展至今的來龍去脈, 也未必能看得出將來的走向, 梅田桑這本書確實提供了很不錯的討論。

以下, 可能摻雜了個人的想法, 不過, 就是一些記錄而已。
(1) 鴻溝?
(2) 資料分散? 還是集中?
(3) portal site -> blog -> social network (facebook, plurk) -> ...
(4) 搜尋引擎
(5) 免費服務怎麼賺錢?
(6) 學生的教育


(1) 鴻溝?


記得以前唸書時, 還是 Dos 6.0 的黑白, AT/XT 用了 50M 的硬碟。
當兵時, Oh! 開始有了像 Mac 那種 UI 了。
退伍工作, 當時操作檔案總管的新鮮感, 現在想來, 還真是有趣。那是 Win 95 的年代, 當時如果要上網, 都是撥接上網。

漸漸的, 不到十年, 現在已是無線上網的年代了, 不僅是 PC, 手機也可以; 也就是說, 不是只有在家裡、工作地點、室內才可以上網, 幾乎任何地方, 人到那, 網到那。

連接上 internet, 對現在年輕人來說, 似乎跟自來水、電力、電話、瓦斯一樣, 是基本配備了。這對四年級的人而言, 如果平常沒有接觸電腦的需要, 可能很難了解這一點, 因為, 沒有網路, 還不是一樣生活和工作。似乎也的確如此。

但是, 如果不去互相了解, 這兩區塊的深度者, 恐怕很難對話, 因為, 實體世界與網路世界, 其實也都是人的心裡所聚合投射出來的。

很容易想見的, 作者說, "住在裡面的人", 與"從來沒使用過的人", 形成了網路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的鴻溝。

因為, 一旦討論到跟網路有關的, 從來沒使用過的人, 實在很難想像。可以網路購物, 可以在網路搜尋到大量資訊、可以抗議、可以以幾近免費的方式聯絡遠方的親友..., 這些沒有用過的人很難想像要怎麼對著一個螢幕說話與做事。
而這些改變, 我覺得不僅衝擊"從來沒使用過的人", 同樣地, 也會衝擊"正在使用中的人", 主要是電腦網路這個媒介, 已逐漸挑戰傳統既定的方式。
譬如, 如果教育改成線上互動學習, 老師可以適應嗎? 學生到學校上課的必要性減少, 改以電子白板、視訊會議、或影帶教學方式進行, 再定期回校討論。老師亦得將教學資源放在網路上(如同 MIT 之開放課程), 以供學生無限時無限地點的學習。當然了, 這個前提是, 學生有心向學的自主性必須極強, 才能因應更彈性的授學方式。如果沒有心, 像大雄這樣子做成背書土司, 也不能成學。
工作改成在家工作, 老闆可以接受嗎? 傳統眼見心安的管理方式, 其實早就受到衝擊了, 坐在辦公室的網路入口前, 瀏覽器或IM是否已將心帶走, 這是傳統老闆們相當擔心的。我想, 諷刺的是, 大家都想要自主性的員工, 不論是老闆或是員工。

這並非是單純的是非選擇題, 並非要嘛任選, 要嘛全不要。而是, 日常中越來越多的比重使用了網路中的服務。
可以想像, 以前走路或騎孔明車可以往來移動, 而汽機車的引擎讓我們可以更快速到達更遠的地方; 當然現在要再走路或騎孔明車移動也可以, 但是至今, 使用交通工具已悄然改變了。
你可以逛多個賣家, 比較一個商品及價錢, 但是, 沒有用過卻總不知道用起來感覺如何, 頂多再詢問一下親友, 或者是心安式問店員: 這水果甜嗎?
現在, 網路上有大量的訊息、以及價位比較, 提供分享, 以供決策。

這些是生活方式的改變, 同時也是思維的改變。

當然了, 這並非全然都只有好處, 如果勉強用好壞處來說。

最終, 網路使用者還是得要在大量訊息中, 明辨其中的真偽、差異, 而決策; 而決策仍有可能會錯, 因為網路上有人釋放了誤導或錯誤的訊息, 因為沒有實際看過摸過商品, 因為...。

而最重要的是, 因為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被網路的五花八門所吸引, 買了而無用。

好比不斷地往下按著下一台, 卻不知道該停留在那一電視台; 不斷地被網頁連結帶到下一頁, 回神後, 發覺, 咦! 我怎麼看到這裡來了?

最終, 如同實體世界, 自己仍須了解自己要的是什麼, 仍得審慎地下決定。


(2) 資料分散? 還是集中?


我記得在這一兩年前, 我從 outlook express 改使用 windows live mail 時, 感覺相當的不錯。

先說說為何不用 outlook 呢? 一則是因為它必須要另有 office license, 二則是 outlook 太多用不到的功能了, 三則是 outlook 將所有的資料擠在同一個檔案之中。而 outlook express 則是一個目錄一組檔案, 小但專門提供收發郵件。

windows live mail 呢? 這個改以一個 mail 一個檔案, 變成在檔案總管也可以直接開啟郵件, 當然缺點是檔名看來像 guid 似的隨機碼, 完全看不出來跟郵件的主旨有何相關。

這是我以前習慣用的收發信方式, 也就是習慣將信收回自己的電腦中, 自己備份, 重灌電腦時, 自己再將郵件 restore 回來。

所以, 聽到有人重灌電腦卻忘了備份通訊錄以及郵件, 往往會有會心的一笑。

這就是資料分散, 使用的人自己保存自己的資料。

而自 gmail 開放之後, 我在一兩年前, 不知為何地(可能被 google 催眠同化了吧), mail 開始走向中央集權集中式。

我的使用情境是, 以 gmail 收發信件, 而重要的信件, 才會用個人電腦保存下來(以防 google 掛了、google 收回我的帳號、或者是網路不通)。

而這其中, 改變習慣很重要的因素有幾個, 一則 google 似乎值得信任, 免費的服務, 系統穩定性高(掛了不用自己重灌), 相當大的儲存空間... 等等。

二則, google 提供了個人電腦 mail agent 沒有的功能, 像搜尋、auto mail spam....。

三則, 除了 mail 之外, google 將其他的服務試圖整合在一起, task、schedule、document、RSS reader...。

簡單的說, google 拔河獲勝了。

而這樣子, 對 google 這類的系統服務提供者有什麼好處呢? 為何要提供免費的服務呢? 使用者一毛錢都沒有付給 google 呢? 它是世界級的大慈善家嗎?

這件事真的對於未曾使用網路的人來說, 可能到了天方夜譚的等級了, 為何它要這麼做呢?

說穿了很簡單, 如同街道, 因為人潮接近於錢潮, 人潮提供了人的行為模式, 另一方就是商家與廣告。


(3) portal site -> blog -> social network (facebook, plurk) -> ...


前幾天, 有位朋友問了我什麼是 RSS。對我比較好奇的是, 像一些中上的知識份子, 而且是較高度的網路使用者, 對於 RSS, facebook, plurk 這些看起來像"新東西", 是有點陌生的。

或許, 真的是年輕人比較能夠接受與學習新的事物, 而這分佈感覺已往大學、高中、甚至國中的年齡層移動了。

網際網路一開始, 料想應是為了分享訊息, 而這些訊息大多放在大網站上, 如學術網站、新聞網站、或是入口網站。

而這些擁有大量資料的網站, 其實也掌握了那些訊息可以開放分享的權利, 也因此決定了誰才是夠格的寫手。這算是權威網站。

近年來, web 2.0 的趨勢, 重視互動、並且重視每個人的反應, 於是, 網路上每個人只要願意, 都可以自己當記者, 自己發行。
blog 的數量如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大大們將自己的文章放在自己的部落格上, 寫下自己的見解、抒發自己的心情、轉貼別人的文章...。
這其中, 沒有人會去審核內容, 想要發表就可以發表。這讓很多人無形中感受到: 原來我也是平等地被看待啊!
或許, 這可以叫做網路民主。而這種民主, 已然威脅到階級與權威所把持的資訊壟斷。

有專精在歷史的寫手, 不甘受限於主流教科書的觀點, 於是將自己研讀不同版本的史書融會貫通後, 在網路上寫下了史書, 像「明朝的那些事兒」的當年明月。
也有專精在大眾運輸的部落客, 如新南極轉運站(http://ice2006.pixnet.net/blog)的站長"南極冰魚", 連公家單位也跟他洽詢可否使用他繪製的地圖。
也有老師分享了自己用心準備的教材, 只因不想受限於統編的教育, 如月鈴的講台(http://blog.ilc.edu.tw/blog/blog/2406)阿簡老師的生物筆記(http://a-chien.blogspot.com/)... 等等。

這種專家等級的寫手, 或許千百中難出一二, 但是, 一有一二, 這很夠看了。
除了文字以外, 數位相機的普及, 也讓影音分享相對地容易。有時, 權威資訊者也會向網路借兵。

現在晚間新聞有類似"無網不奇"的單元, 播報著網路影片的奇異事。不過, 這個似乎只須坐在辦公室上網篩選影片, 出處註明"轉攝自網路", 未必有進一步查證, 也似乎不用花費很大的成本。

而, 如果要將"我的最愛"裡的網站看一篇, 才知道有沒有新的文章, 那不知到民國幾年了。於是有 RSS 的應用, 只需檢查 RSS reader, 就可以知道那些網站有新文章, 再細看即可。

接下來, 目前就是社交網站的流行了,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有別與 blog, 毋須到寫一篇文章的等級, 只想表達幾句話的話, 可以寫在 plurk 或 facebook 的留言版上。
接下來呢? 你如果有朋友(很孤單的問法吧), 就會有人留言問你怎麼了, 說你 well done...。於是, 交流就形成了。

而 facebook 有點是個中翹楚。六步之中有朋友, 它充份地利用了這一點。

臉書提供便捷地匯入通訊錄功能, 自動搜尋是否已使用了臉書, 也可寄出邀請是否加入。而基本資料中, 依據學校、公司, 自動推薦可能認識的人。

再者, 推薦朋友之間的交集。譬如, 至今, 我一直忍住, 忍住不加入幾位與我有共同朋友達6人以及8人的臉書會員。

這些提供了迅速分享朋友之間的訊息、文章、影片、動態, 將朋友綁得更緊。

當然了, 這不只有對朋友方便, 對於生意擴展, 當然也有人嗅到味道了; 平常不容易認識人, 現在只須提出申請, 網路上的戒心總比在路邊面對面少。

facebook 的收費來自於廣告, 相同朋友興趣可能更相近, 尤其是個人資料已有填入興趣的, 投放廣告可以更準確。

使用的人可以不用付錢, 廣告主很樂意、且希望買下廣告版位, 當流量越來越大時。

社交網站的下一步呢? 嗯... 我就等著梅田桑出巨變N年, 再來研究吧。

我果然是個極業餘的部落客!


(4) 搜尋引擎


現今, 網路文章數量很多很多, 但其實優質的撰寫手並不多, 價質的文章也不多, 很多文章一再被轉貼再轉貼再轉貼, 很多文章只是心情小語般地問候天氣。
要如何找出這些值得看的文章呢? 這就該 search engine 出場了。

搜尋引擎想要將大量資料去蕪存菁, 而排序(ranking)就顯得很重要了。
如搜尋 網路巨變元年 這個關鍵字, google 告訴我有一百萬篇, 當然它不會真給我那麼多, 可能怕我太沈迷了。一般可以看到第二頁、第三頁, 可能就不多了, 更別說第十頁之後。

如果沒有好且快速的搜尋引擎, 恐怕網路發展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但是, 現今, 是否搜尋引擎就已經提供最佳的服務了呢? 這可能很難有答案。
因為, 沒有人曉得, 在網海之中是否有一篇好文章, 不曾出現在搜尋結果之中, 除了那位撰寫手之外。

搜尋引擎, 另外一個議題, 就是不論是誰, 輸入相同的關鍵字, 結果都相同。
直觀的想, 對呀! 沒錯啊。
但是, 細想, 其實一個人要找的關鍵字, 有時代表了一個觀念或概念, 而不僅僅是一個詞而已。
以目前的應用, 通常必須輸入多個詞來限定出更準確的搜尋結果。

如果, 依照每個人點擊的搜尋結果之網頁, 其實, 就是這一個使用者已經在定義這同一個關鍵字所表達的概念了。
下次, 再搜尋同一個關鍵字, 就可以做到尋找屬於自己的搜尋結果排序了。
這很有可能是下一代的搜尋引擎, 或許吧!

為何會談到這個呢? 因為我們公司幾年前推出了概念式搜尋, 但卻無疾而終。畢竟, 研發需要大量的資源與資金, 或許是因緣未到吧。

老問題, 搜尋引擎怎麼收入呢?
其實, 搜尋下的關鍵字更直接, 可以直接帶出與這關鍵字有關的廣告, 而這種廣告的效果較好, 費用也高於一般內容網頁的廣告。


(5) 免費服務怎麼賺錢?


免費服務吸引了使用者, 形成了流量, 而流量就是網站的財產。
但是, 如果沒有收入, 就無法持久。
google AdSense 提供了廣告的平台。
廣告主可以刊登廣告。
網站主人也可以要一段 script 放在網頁旁播出廣告, 當個二房東, 小小分紅一下。

於此, 部落格寫手不論在世界那個國度, 只要寫出好文章, 有流量, 貼上 adsense, 也就可以低成本、甚至無成本的賺錢。
原因, 在於廣告!

電視廣告、平面廣告, 大多針對廣泛的使用者。
而網路廣告, 可以針對特定的族群使用者, 更為精準, 也可以掌握廣告的效果。如, 播放幾頁, 但有興趣點擊的有多少人呢?
如果再進一步, 點擊進來網站後, 購買的人有多少呢? 成交金額有多少呢? 由此, 廣告主也可以知道那些網站是黃金店面, 那些是市場攤位。

而, 另一隱性的問題, 就是 cookie 可否寫入、以及隱私權之論戰了。因為, 網站可以利用 cookie 來辨識這一位使用者, 進而分析使用者瀏覽行為。
矛盾的是, 使用者一方面希望找到的資料可以更符合其想要, 一方面卻不希望其行為被記錄追縱。


(6) 學生的教育


這是一個額外的話題。
電腦網路方便了, 資料一下子多了許多。
字典那麼大本, 現在一個隨身碟輕輕鬆鬆可以放入好幾本的字典。

以前, 臨時抄作業, 還是手騰; 現在只須 ctrl-c, ctrl-v 兩個組合鍵就行了。
在大量資料下, 如何找出有效的資訊, 如何整合、消化、歸納出自己的想法, 這卻是無法速成的, 但卻是相當地重要。
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思的功夫就顯得很重要了。
如果花費太多時間在搜尋、瀏覽, 資訊很容易形成壓迫感。
而如何漸漸培養出獨立思考, 似乎是教育重要的一環了。其實, 這在以前就很重要了, 以前總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氛圍下, 學習少部份角度的觀點。
而現在, 卻是兩極之反, 在大量看似多元的資訊中, 要能釐出頭緒出來。
方便, 但卻未必更輕鬆啊!





其實, 網路巨變, 雖是巨變, 但還是不到生死交關那麼嚴重的。
只是, 身處於其中, 觀察其變化, 本身是蠻有趣的事啊!

啊~~ 你問我在巨變之中, 要如何應變啊?
嗯... 等我去 google 一下吧... 哇... 一百多萬個答案哩。
我看, 我還是等網路巨變第十年再來回答這個問題吧!

i... 我果然是學而不思則罔啊! or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