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貨幣銀行」

貨幣銀行
在戰爭下, 人民才最有可能服從政府, 而沒有怨言。對敵人的仇恨和被征服與劫掠的恐懼, 使人民更能夠承受過重的稅賦和犧牲。
向銀行借錢購買資產的人"享受"到了資產通貨膨脹和被債務套牢的好處; 篤信"無債一身輕"傳統觀念的人, 必然承受資產通貨膨脹的慘痛代價。
美國總債務為 44兆美元, 相當於每個人要負擔15萬美元; 如果以利息 5% 來計算, 一年利息為 2.2兆美元。
這本書最近似乎蠻熱門的, 認同與不認同的都有不少人。但對我這個經濟學門外漢來說, 似乎還談不上認同與否這個層次。
這本書裡有些名詞: 黃金、白銀, 貨幣、法幣, 貨幣發行權, 債務、資產, 銀行家與通貨膨脹... 等, 這些可都不是我的領域了。

有時想想, 從以前以物易物的時代, 到現在用一張紙、或銅板(被稱之為"錢"), 就可以換(被稱之為"買")到東西, 這真是神奇。還有還有, 現在更只憑信用卡就可以買東西了, 連實體的錢都不用出場。

先來略述一下書裡的大意:
銀行家若可以控制一個國家貨幣發行的話, 那就等於掌握了這個國家的經濟, 進行控制了這個國家。
所以, 近百年來, 銀行家千方百計取得了貨幣發行權, 而政府為了要有經費可以施政(或從事政治活動), 就以未來的稅收來當成抵押, 也就是國債。於是, 政府就以未來的稅收借貸了現金了。而銀行家取得的收入則是龐大的利息與手續費。

原本要發行貨幣要有相對的黃金存放於銀行之中才行, 此稱為金本位。
但是, 銀行家為了xx(書裡有提)的緣故, 想盡方法修改法令, 使得貨幣的發行毋須受限於黃金, 而可以直接以政府的債務(未來稅收要還的)來發行貨幣。
這麼一來, 政府抵押越多未來稅收, 可被發行與流通的貨幣就越多了。
這看起來, 似乎銀行家毋須出任何的資本, 當欠條來時, 即可發行貨幣來支借, 到時, 還款就得加上了可觀的利息了。

另則, 作者很巧妙地解釋了歷史上幾次重大事件戰爭, 其實是銀行家在幕後操縱, 原因是當動亂、或者戰爭時, 很容易引起通貨膨帳, 而且政府也會大量舉債, 而這些是發戰爭財的很好機會。

史上有不少優秀的領袖, 難道他們不明白這樣子的運作方式呢? 作者認為他們是了解的, 差別是有的本身是銀行家出身的, 有的則是無能為力、甚至因為想要改變金、幣體制而失去了性命。

話說回來, 以黃金之相對應價值來發行貨幣有什麼好處呢? 因為當人民覺得手頭上的貨幣不太對勁時(如: 需要以往數倍的錢才能買到一樣的東西時...), 就可以馬上到銀行將貨幣換回黃金保存起來, 這樣子當通膨時, 其資產就可以黃金的形式存在。而這正也是銀行家操控貨幣手法之罩門所在, 這就是作者認為銀行家極力想要讓貨幣與黃金或者是白銀脫鉤的主因了。

而我們常常發生的借貸行為, 像是信用卡付款、房貸、車貸等等, 就有了一個流程:
欠條 -> 銀行 -> 資產 -> 貨幣
所以, 在不自覺中, 我們也加入稀釋貨幣的行列中了。

以上是不專業的我所看到的大意, 想必有不少誤解, 不過, 也算是整理一下個人腦海裡的記錄了。
也歡迎看官不吝指教或分享。


看完之後, 倒是蠻希望有另外一本書, 以著不同的觀點來談談貨幣與目前世界經濟還有個人經濟之關係。(如果可以, 也請看官建議一下。)

歷史的事件, 有如身處在不同維度的空間裡, 而當以著一種維度去看歷史時, 彷彿這歷史事件投影在這維度上, 也產生了些蹤跡, 憑著這些蹤跡解釋事件或許也是有些條理; 但被忽略的維度卻在那兒隱約地閃爍不定。
看這本書時, 總有種感覺是以銀行家之貨幣觀觀察著歷史事件。其他像是宗族、主義、糧食... 等等, 也都是不同的維度。不過, 話說回來, 作者也蠻厲害的 -- 在詮釋各歷史事件與故人語錄之引用搭配上。


一方面是促進金錢的流動以促進經濟繁榮、鼓勵消費以帶動產業...
一方面是知足節儉, 開源節流...
如何去定義著社經進步呢?
普羅大眾之溫飽的基本需求, 要達到需要很大的經濟模型與理論嗎?
在許多糧食被浪費掉的同時, 另外一個角落卻有很多人三餐無以為繼;
在光鮮的經濟數字、金錢遊戲的世界, 也有著另外一個連教育學習都成問題的角落。

噫!
天不私富一人, 必託其以濟眾生之貧;
天不私智一人, 必託其以啟眾生之迷。
以能欺不能, 以富壓貧, 自以為智者卻詐看似愚之人;
果真是富耶? 是智乎?
熟為貧者? 熟又為迷者?

易地而處, 又當做何感受呢?

ps: 啊! 我怎麼寫到這裡來了呢? 可能是有些許感慨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with Thumbnails